王海的成功經驗別人能復制么?“當然能學習能復制,這有什么神秘的?”王海果斷地說,“但起步確實有點難,需要能吃苦才能堅持下來?!?/p>
2008年,剛剛評上副教授的王海,其實就是一個普通青年教師,除了寫寫論文、上上課,他大部分時間也是一副無事可做的樣子。此時,恰好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某研究所,急需做一個用于采集、分析并提取信號的特殊示波器。不甘心無所事事的王海,陰差陽錯接下了這個項目,承諾對方半年做完。
項目剛起步,難題一連串。因為時間緊、任務重,工作場所面積還不夠。怎么辦?院里已經按照標準分了辦公室,有些靦腆臉皮薄的王海,不好意思再向學院提特殊的要求,便自己掏錢在城中村租了一間10多平米的房子,放上6張桌子就解決了場地問題。沒有團隊怎么辦?恰好有幾個基礎不太好,剛剛考上研的研究生,王海說愿意吃苦的跟他走。
一個青年教師,4名男同學1名女同學,這個6人小組開始了“瘋狂科研”。早上8:30準時出現(xiàn),晚上11:00集體消失,房東一度以為這6個人是搞傳銷的。后來得知實情后佩服不已,也給他們提供了不少方便。從此,每天晚上離開“辦公室”的時候,王海可以把他那塊寶貝疙瘩芯片,放到房東的臥室去,第二天早上“上班”的時候再去取出來。
王海說,那半年他最拼命的時候,連續(xù)150天沒休過一天假,學生也是除了吃飯、洗澡才離開一會。甚至忙到了家人都不放心的程度,岳父曾經借口說給他送吃的,前往他租來的房子里一探究竟。
“雖然我始終對這個項目是有底的,但這是我第一次把理論知識用到實際中,壓力其實也是蠻大的。”王海說,“到最后的攻關階段,我鼓勵自己更是給學生打氣,這是在為了榮譽而戰(zhàn)。我們在業(yè)內的聲譽,也就是這樣積累下來的。”
萬事開頭難,王海說這個起步項目雖然經費只有7.2萬,但卻耗費了半年時間,好在最終獲得了對方高度認可。從此,王海憑借良好的口碑,用實干實績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,在衛(wèi)星地面測試系統(tǒng)業(yè)內打造出了“王海品牌”。
“最初團隊的幾個同學,畢業(yè)后4人去了華為,1人去了771研究所,這是他們入學時不敢想的。當然,現(xiàn)在回想,我當時要求確實也太嚴了?!蓖鹾Uf。
如今,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,王海正領導著一個由3名青年教師、3名博士,以及20多個碩士組成的團隊,利用對FPGA芯片出神入化的嫻熟使用,致力于啃別人做不了、做不好的“硬骨頭”。
能吃常人吃不了的苦,是王海做科研的第一個經驗。他的第二個經驗,就是起步要高一些,敢玩別人不愿玩的技術。
“單純做軟件,基本要不來錢;從事單片機開發(fā),每塊板子10多塊;DSP難一些,也就幾百塊;但FPGA芯片開發(fā),對數(shù)電、模電、電磁波、微電子等基礎知識要求高,而且成本不菲,少則幾千塊,多則上萬元。”王海說。
“我剛做好的一塊板子,光FPGA芯片就用了5塊,一塊6萬元,30萬就這樣沒了。這也是我的科研經費相對比別人多一些的原因。當然,與集成電路領域的流片、封裝、測試等相比,F(xiàn)PGA也是小兒科,還不值一提?!?/p>
王海說,這么多年下來,他做科研最深的感受,就是選擇領域和堅守方向?!懊總€研究者,無論做什么項目,都應該瞄準國家的需求,堅持自己的學術方向,這樣日積月累,才能有所作為?!?/p>
如今,除了科研,王海還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,承擔了《信號與系統(tǒng)》《電路》等課程的教學,將前沿技術融入到理論知識的講授中,著力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研能力。另外,他還擔任機電工程學院大學生電賽總教練,2015年指導的6支參賽隊獲得3項全國一等獎,3項二等獎,取得了最好成績。
因為熱愛所以執(zhí)著,因為執(zhí)著所以收獲。堅持內心所向,王海正收獲著快樂。
(文/西電新聞中心·秦 明 圖/閆毅強)